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山水画始终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题材。它秉承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而长江三峡则是历代文人墨客作诗赋词、挥毫泼墨的绝佳景地,用精美文章、诗歌、绘画、赞美河山、抒发自己家国情怀、寄托自己的情思。现代,讴歌长江三峡的中国山水画,层出不穷,各领风骚。郑碎孟先生的《三峡飞瀑图》以独特的视角、弘大的气势、深远的意境成为其中的出类拔萃者。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从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涛涛的大江,气势磅礴、浩浩荡荡一路向东,汇入海洋。它与黄河一起,一南,一北,像两条奔腾不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舞动,滋润、抚育了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在其上游的四川成都平原有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灿烂辉煌的三星堆文明,在其下游有光芒四射、耀眼夺目的良渚文明。而中段最险峻、最壮美、最奇秀的是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的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的三峡。它不仅连接起了中华民族两大文明的源头,而且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圣地之一。

第一次见到郑碎孟先生的《三峡飞瀑图》便被其大气、厚重、磅礴的气势所震撼。被它带入了一种气场,这个气,是清气、静气、雅气、大气,仿若箫音,筝声、埙声可去尘滤心,一派烟云水气的禅悦之妙。又仿若奔腾的、气势如虹的、一泻千里的千军万马,提神、提气、提魂,一派波澜壮阔、气吞山河、气贯长虹的气度。

郑碎孟,浙江温州人。国画大师姚治华教授的研究生,书法师从沈鹏老师。曾深入三峡写生十年,被业内人士称为“画三峡专家”。现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世界联盟交流协会中国总会书画院院长,中联国兴书画院创作部部长兼副秘书长,一带一路(北京)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华中地区艺术顾问。其作品在上海博览会及美国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播放,在韩国等地展出。代表作《三峡飞瀑图》悬挂在湖北人民政府大厅,《黄山云海图》悬挂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大厅。中国集邮总公司和美国、法国等国家将郑碎孟先生的作品出版了邮票。

郑碎孟《三峡飞瀑图》

1.构图布局

整体上,远处的神山被虚无缥缈的浮云流雾缱绻,水汽氤氲,在灵动、飘逸、轻盈、洒脱、自然的梦幻中,山峰更加显得雄姿伟岸、高耸夺目,气势挺拔,又如梦如幻。

近处,长江岸边拔地而起的山体厚重、层层叠叠地向上耸立,气定神闲地稳立江边,任由滔滔江水、激浪冲刷、侵蚀、拍打,稳如坚硬的磐石,无言地透露着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志向、信仰和理念。

山石的弧形突兀、沟壑的曲折、松柏的蜿蜒更映衬了中部瀑布的流畅灵动,错落有致、飞流直下三千尺。不仅使这幅作品张弛有度、浑然一体,而且使得整个画面都围绕着瀑布、凸显着瀑布、突出着主题——三峡飞瀑。

中国山水画大多是一气呵成,不似一些画种可反复涂改。这就要求作者不仅仅要有炉火纯青的技法,更要有心中的格局。格局越大,布局越有神韵。它考量着作者在长期写生、长期创作山水画、长期思考后,逐渐积淀下来的智慧、思想、境界。了然于胸,才能在短暂时间内泼出墨的浓与淡、笔的滞与行、纸的生与熟、物的构与型、布局的张与驰、静与动、远与近的变化。画面上是山水的布局,本质上却是作者心中的格局。

整个画面为高5.66米,宽2.8米巨幅的纵向构图。疏密有致、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极具动感、富有韵律的布局,使得站在其面前的观者有身临崇山峻岭、轰鸣巨瀑之感。整体布局厚重、华曦、精彩,彰显出大师的风采!在此世界,近可听轰鸣的瀑布水声,可感画面上的瀑布迎面而来,激起的水雾散落在身上、脸面、肢体上,感到了阵阵凉意。远可观长江三峡宏伟,瀑布的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在此画面可畅游、可神游、可怀古、可抚今、可静思、可动情,可释然、可治愈……。唯一不能的是舍。

2.笔墨技法

中国画的技法众多,用笔亦有阴阳之辨。山水画中各种皴法的运用尤见功底。各种皴法都有一定的程式,需要作者自己根据实际对其进行解构重组。郑碎孟先生的皴法古而通今,既师承了古人笔墨的意韵,古人皴法的精神,又不受其束缚,将其转化成了自己的内蕴。

他既有对客观世界感受的强烈呈现,同时又强化了笔墨内在表现力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韵味。既强调独具的精神面貌、秉性和气质,又重视笔墨趣味、写意风貌和神韵。在表现远近不同、景物不同、山体、苍松翠柏,水流等时,用有差异的皴法和技法来呈现作品的内涵,“皴染俱备”。凸显雄伟挺拔的山势、陡峭险峻的悬崖绝壁时,根据山石的地质构造、断层、结构、层理、外形,以水墨的“大斧劈皴”潇洒,天马行空般的劈开坚不可摧的山体,势如破竹。表现远山或沟谷中玄幻美妙、变幻莫测的云舞、水汽时,则以“卷云皴”烘托出云雾的若隐若显、虚无缥缈。而在呈现水流、山石和松柏则使以“披麻皴”、“牛毛皴”、“雨点皴”等技法。笔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直转流滞、粗细长短;墨的涩与润,虚与实、浓与淡,都拿捏的恰到好处。柔韧中显露着遒劲,圆转中流露着方折,内敛中透露着外放。线条各异而有情趣,变化多而内含实!以笔墨的点、线、面、皴、染来构成三峡的形式美,又能传达出物象线条之美,韵律之美、内涵之美。柔韧兼刚毅,力透纸背,将最传统的笔墨张力与结构、内容浑然一体,将山水的鬼斧神工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别开生面的运用,使整个画面水乳交融、张弛有度,千山万水、层层叠叠却无一丝呆滞、拖沓,而是境界疏朗,让人观之神清气爽。清代著名书画家笪重光说:“山水画贵在天怀意境之合,笔墨气韵之微。” 郑碎孟先生的这幅山水画就用多种皴法将三峡广博、高深的意境渲染的曲尽其妙、精妙入神、浑然天成。

同时,他的用笔用墨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画面前景用焦墨,浓而沉稳;远景用淡墨,飘逸洒脱;中景则在墨的基础上使以青色,厚重而不失轻快。笔墨与一些色的结合天衣无缝,巧夺天工。巧拙互用,虚实相生,气韵自来,技法纯熟扎实,意境高远、志趣幽长。

只觉奇险盘曲的山体、老练苍劲的松柏中,飞瀑奔流狂泻,寥寥数笔,却显千军万马,把瀑布的横空出世呈现的出神入化。满幅飞流直下、水雾弥漫和震耳欲聋的瀑布声皆扑面而来。“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张弛有道中得见功力,出神入化中求意韵。

3.意境

惟技法论难成山水大家,而郑碎孟先生不仅用笔游刃有余,运斤成风,襟度洒落,而且见识高明,突破了旧有的“笼樊”,挥洒中高屋建瓴地泼出画面的主题——势不可挡的瀑布。而且在该缜密处条理自然缜密,该疏略处粗疏简略。每一环都丝丝入扣,条条入心,在看似不以为意的笔墨中使观者领悟到长江三峡瀑布的精灵,望之飘然,顺理成章,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在近与远景的衬托下,画面中景区则用大块的白色勾勒出画面的主题:飞瀑。使其更显得卓尔不群。

这种留白完全突破了以往画作中,留白只是为了衬托主题,或衬托渲染的笔墨,而将白作为主体、主题和主推。

先秦先贤,庄子在其《庄子·内篇·人间世》中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即看一看那空旷的环宇,空明的心境顿时独存精白,吉祥智慧之事就会随之而来。这种留白就是作者清澈明朗的境界。它使眼睛的感观向内通达,而又将心智排除于外的意境,乃是世间万物之魂魄、精髓所在,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追寻的要领。

人类的发展过程和生活空间都是无穷、无尽、无休的,然而我们认知却是局部、限定、片段的。这些有意留出来的空白,给了观众无限遐想的空间和时间。留白通常会有三种不同的作用。作诗落款、题跋、加深画面空间感。只有极少数的人绘画作品中会以留白为主题,反客为主,来表达作者内心的世界。郑碎孟先生《三峡飞瀑图》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留白不仅是一种尊重、敬畏、谦恭和感恩,更是画面所要表达的灵魂。完全突破了以往的条框、角色和演绎,诠释出一个全新的风格、意韵和境界。

近处的山体历经水流冲刷、风霜侵袭,依然是那么雄浑厚重;远处的山峰历经岁月的洗礼,巍然屹立,还是那么高风峻骨。两侧的苍松翠柏枝干如钢,针叶似铁,依旧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切更加衬托出画面的主题:从崖壁上飞流直下,形成的巨幅瀑布。飞奔直下,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动感十足。整个画面表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所绘出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弘。这种留白意境更加悠远、内涵深刻丰富、荡气回肠。

他重视作品熠熠生辉的个性和寓意。仔细观察画面上部大大小小的山涧沟壑,不仅仅有缱绻缠绵的云舞,而且有不同流量的水流奔涌而下,有些是沟谷洪流、有些是壑中的激流、有些早已是瀑布,它们奔腾向前汇聚成中部的主题:瀑布。

作者在用心在告诉观者:正因为汇聚了千万条沟壑的水流,才有了万马奔腾、气贯长虹、震耳欲聋、排山倒海、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瀑布——汇聚起全国人民的能量、梦想和智慧,我们一定能够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征途上的艰难险阻!意境深远!

作品内含的意韵之美是郑碎孟先生对绘画深层次的思考与追求。

传递出作者的心声,让全世界都看见它的美!

作品了无痕迹地处理着虚白与心像的营造。无论山石、树木、坡岸、溪流、云雾如何变幻、如何苍劲瘦硬、如何温润隽秀、如何用墨用笔渲染、占有多大的比重,它们都仍属背景点缀之物,都是围绕着主题:瀑布,而存在。

这一类的作品若为画瀑布而画瀑布。瀑布在画面中占据了很大的面积,没有近景、远景的衬托,寓意少,意境就会显得不足。缺乏意境的作品没有灵魂。只有足够的留白,才有可能思索、悟道;也只有足够的留白,才有可能吸收更丰富的营养,更新鲜的空气;也只有足够的留白,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把三峡的绝美意境融入了作品之中,意韵与神韵兼而有之,使人既能感受、意会、领悟意味无穷,却又不能凝止。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即一种形坐神驰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在郑碎孟的笔下,山水已不再是浮于表象的还原,而是山川的灵魂、流水的释然、瀑布的神韵,大自然变化无穷的神奇瑰丽。不仅有山脉的雄浑与水流的空灵,更彰显出一种见素抱朴、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心境。

长江三峡的瀑布,竟被郑碎孟先生美得如此夸张!

4.做自己

表达作品的艺术技巧和手段(构图的布局、笔墨的疏密、虚实、浓淡、色调的对比、空间感、节奏感、题材的选择、表现的角度等等。)很重要。只有很好的艺术技巧和娴熟的表现手法,才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画面的情、义、意,才能“触景生情”。同时,因墨分五色,能够把水墨交融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画面气蕴悠然就可成为高手。

但要成为一方大家,只有技巧和手段是远远不足的。所有好的笔墨纸、所有好的技法、所有好的手段都要服务于思想。不同的山川江河各有其 “雄”、“奇”、“妙”“幽”、“险”、“秀”、的特点。但要表达这些特点就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有情感的、有深度的思想。这是艺术作品有深远意境的基础。

欧阳修认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一个人的气节、人格、品格、心灵要放在第一位。而且这个第一位要比技术和所谓的视觉效果等等重要得多。

在绘画角度与山水内涵的选择上要独辟蹊径、在画面布局与笔墨技法的选择上要独树一帜,在思想表达与艺术效果的选择上要独出心裁。所有的这一切都突出了一个“独”字。所谓的“独”就是做自己。

郑碎孟先生画山水就是画自我,自我不仅仅来自山河,而且来自自己的内心。内心的那个做自己。同样是画山水,如何不局限在别人的思维中,不为时习流俗所迷乱耳目,敢于独辟蹊径,善于表达自我,尤为难能可贵。

一个人懂得尊重大自然的生灵万物、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珍惜人类的感情,从心底自愿安安静静地思考、甘愿付出,不惧孤独、不谀媚的风骨,发自内心的真诚,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无心机的纯粹,心怀大格局和开阔高远的眼界,则是无法从技术角度得到的。

这些都需要在绘画的禅修中领悟和灵魂的升华。

郑碎孟先生的作品摆脱了可视、局部、有形的束缚,画面整体视野非常开阔,将自己思悟得来的精髓一一展现在画面中。笔痕墨迹中充满了悟解后自己对山水的情感、探索、追求、思考、传递,呈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自然与生命相辅相成、天人合一的恢弘境界。生命的旅行就是自己内心与景物之间的沟通,与记录着沧桑巨变的自然奇观对话,与蕴藏着丰富内涵的文化遗产互动,自己与自己内心感受的互诉,自己与上苍的交流。

韵味浓郁的作品不仅仅是身体在空间行,手握画笔在纸上涂,也是脑在阅读、创新和思考,更是心在感悟、醒悟和顿悟。只有将自己的对人生的解读——灵魂、精神、感情透彻地融于作品中,才能彰显出大自然的神韵。

5.静思笃行

卷开入山水,静思得魂魄。对于艺术大家而言,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作品内容的本身——山水,更是升华生命、彰显灵魂的过程。这样的作品才会留给观者无穷的回味、永久的解读,才能真正有神韵!

庄子曰: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心极致的恬淡安静,才是永恒之道。中国山水画所表达更是一种在静谧自由心境中,对山水审美至臻的品格、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郑碎孟先生不善言辞,却长于静思。静下来,才能通过思考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在所见到的自然、人文景观之中,才能让观者看到作者内心深处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

瀑布是整个画的主体,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留白。留白产生静,留白就是静,留白是一种极致的静,极致的静就是大美。

郑碎孟先生静静地写生,静静地修炼、静静地思悟,排除一切杂念。绘画与很多艺术一样,从其一出生就是为人类对自然、对人文社会思考而存在的。用独有的思考这种独特的绘画思维去观察世界、认知世界、表达世界,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想法和感受彰显在作品之中。特别是如何用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去思考。通俗地说:就是自我对世界的认知、自我修养在作品中的表现、自我魅力在作品中的彰显。并且在持续不断的绘画观察过程中坚持,在连续地绘画实践过程中坚持,在每一次绘画总结过程中坚持,才可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展现出山水的美好和脱颖而出的作品。

画笔从来都不只是往纸张、画布上涂抹的工具,它更是表达自己思想的利器。绘画时笔、墨、纸不再仅仅是一种材料或工具,也不再是一种绘画的技巧,而是一种基于思辨模式的探索。学会思考,并且将这种思考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才是一位绘画大师给观者带来的最大的乐趣、惊喜和财富!

一副画面的布局、气质与意境里藏着作者灵魂的高度。

6. 后记

郑碎孟先生这条独特的艺术心路,以及对艺术风格的追求、取向,对内心世界的展现都给了观者极大的启发、思考和新生。浑厚天成的笔墨,气势磅礴的画面,令人过目不忘。

郑碎孟先生的《三峡飞瀑图》入选《中国书画40年》一书。该书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书画大师代表人物和经典艺术作品。入选该书的艺术大家还有:姚治华、沈鹏、靳尚谊、欧阳中石、刘文西、李铎、黄永玉、冯远、刘大为、苏士澍、何家英等人。

郑碎孟先生是中国书画大家中的出类拔萃者。

希望今后能够看到郑碎孟先生更多富有古韵、富有创新、富有思想的作品。

(作者熊黑钢: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原全国政协委员)